栏目名称
|
2016年全市高校共青团工作要点 2016年全市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精神,按照团中央、团省委、团市委部署要求,以实施"中国梦"成长工程为统揽,紧扣时代主题和改革大局,认真落实全团改革部署,扎实推动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服务、组织建设等工作创新发展,切实增强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进一步巩固高校共青团的基础性战略地位,为谱写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淮安章节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淮安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一、扭住核心,强化思想引领
1. 召开"青马工程"推进会。深化校、院系"青马工程",指导市属高校开展"青马工程"培训班,举办市级首期菁英人才学校培训班,探索加强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新路径。
2. 开展"四进四信"活动。依托主题团日、理论学习社团、团校、培训班和新媒体等线上线下阵地平台,组织青年学生学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基层团支部每学期举办1次主题团日活动,理论学习类社团每学期开展2场主题学习研究活动,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学习天天见"专栏。
3.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月、9月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月"活动。每校组织开展1次 "梦想公开课"示范课活动,打造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新品牌。
4.弘扬传承周恩来精神。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优势,通过主题实践、主题团日、主题创建等形式,弘扬传承周恩来精神,打造淮安特色思想引领品牌。
5. 加强和改进网络宣传引导工作。全面推进高校"青年之声"平台建设,强化思想引领、就业创业、困惑解答和学业咨询等方面功能;优化微信平台、微博、网站、APP等新媒体工作体系;加强以网络文明志愿者为外围、网络宣传员为主体、团学干部为核心的网络工作队伍建设;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主动设置议题,设计开展互动新颖、传播面广的专项线上活动;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多渠道征集、创作、推广各类网络文化产品。
6. 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与信仰对话——飞Young中国梦"精品报告进校园活动;支持理论学习类学生社团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学习宣传实践活动;抓住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国家公祭日和全国"两会"召开等重大时间节点,集中开展主题团日、党史国情、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形势政策等教育实践活动。
二、打造品牌,强化素质拓展
7.推进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工作。按照"加强高校团学工作职能化"的思路,依托PU平台面向高校实施 "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将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给予学分认定;科学构建第二课堂活动项目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学校、学生、社会各方的认可度,使之成为用人单位衡量评价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依据;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工作的理论研究。
8.开展大学生"三走"活动。坚持将"三走"活动抓广、抓响、抓实、抓长,着力抓好长效机制建设;充分依靠基层团学组织以及宿舍、体育社团等"微组织",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形成"班班有体育活动、人人有体育项目"的局面;拓展"三走"活动的领域和空间,开展各类特色主题体育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深化活动效果,综合运用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平台,设计开发"三走"主题APP,形成线上线下体育活动互动的浓厚氛围。
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参加第十一届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积极展示我市大学生青春风采;广泛开展课外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常识教育,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挖掘传承"西游记文化",开展特色活动;贯彻落实《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促进学生社团规范发展,举办首届社团巡礼展评活动。
10.拓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加强日常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指导,做好社会化运作,通过实施专项计划、成立活动基金、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优化资源整合和投入;认真组织实施201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11.举办"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掌握"创青春"全国大赛赛制的新规律,突出抓好校级比赛的普遍举办并强化观摩交流。举办好"创青春"省级比赛,进一步强化宣传,扩大影响。
12.深化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继续深化落实《关于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浓厚氛围,建立校级"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并做好与创业大学生对接。联合各类创业园、科技园、企业和知名创投公司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创业基金。成立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业联盟,加强各高校大学生创业社团建设。推进将KAB创业教育纳入校园选修课,积极扩大KAB创业教育讲师、培训师、高级培训师数量,建设KAB创业教育基地和俱乐部。积极参与"和你圆梦"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计划。
三、明晰导向,强化权益服务
13.完善帮扶体系。开展基层团学组织"1+1"结对活动,针对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困难、社会交往困难、上进心不足等学生群体进行帮扶;通过举办"5•25"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开展心理咨询、学习减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谈心活动;关注新生群体,帮助他们在刚入校阶段做好学习规划、熟悉校园生活;拓展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学生开展勤工助学。
14.维护合法权益。通过"青年之声"平台及既有渠道倾听和收集青年学生意见建议,探索基于"青年之声"平台构建学生权益维护机制;针对青年学生在实习见习、顶岗实习、学生群体性事件中利益诉求不畅通、合法权益受侵害、权益维护不到位的问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提出合理对策建议;积极协助政府和学校关注并解决重大社会影响的学生合法权益受侵害事件。
15.参与学校治理。认真履行团学组织在校园治理中的职责,加强与职能部门协调沟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发挥基层团组织、学生会组织优势,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权益诉求,通过各种形式的"接待日"、"开放日"、"对话活动"等,建立组织化、定期化向学校有关部门反馈的制度。
16.联系青年教师。成立青年教工团组织,探索成立分学科、分专业领域等多种形式的青年教师交流联谊性组织,吸纳青年教师参与指导团学工作,定期开展学术沙龙、读书交流会、专业讲座等活动;组织开展"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评选、"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年教师分享会"等活动,宣传优秀青年教师典型;关注困难青年教师群体,表达和维护好其正当权益诉求。
四、强基固本,强化组织建设
17.推进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按照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总体部署要求,提升组织的运行活力、工作的开展活力、团员的参与活力,重点加强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探索。依托PU平台,开展高校基层团支部网络团建工作,并组织参加2016年度全省"魅力团支书"、"活力团支部"展示评选活动。
18. 完善团学组织机构设置和治理机制。探索改革完善高校团组织的领导机制、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促进高校团组织体系良好运转,发挥校团委主体作用,重点抓好院系团组织建设,提供干部培训、工作载体和资源支持。
19.加强团学干部队伍建设。针对团干部,认真开展"学系列讲话、学党章党规、做合格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学校共青团"驻校蹲班"直接联系基层团支部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共青团直接联系青年制度,每名专职团干部每年直接、经常联系100名左右青年师生,每名非学生身份的兼职团干部每年直接、经常联系10名左右青年师生;做好高校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锻炼工作。针对学生干部,加强选拔培养,定期举办学生骨干学习会、交流会、分享会,加强政治学习和能力培养,打造政治坚定、能力全面、作风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
20.加强学联学生会建设。组织召开市学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展系列活动,展示5年来我市各级学生会组织所取得的成绩和青春风采;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学生代表大会组织办法和学生会组织章程,规范和督促各级学生会组织定期召开代表大会,扩大普通同学的代表性和参与度;健全学生权益维护制度,推动学生会组织开展提案工作和日常权益维护工作;规范学生会组织配合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联系、服务和引导制度;改进学生会组织的干部选拔评价考核工作,在学生会组织主要人员选拔中落实"众选众评"机制,规范主要人员的选拔产生方式,加强学生干部作风建设。
|